为推进365BET研究生“思政、思享、思创”拔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注重导师引入,讲学互动。“学贯二十大 读书正当时”研读经典读书交流会系列活动于4月18日在沙河校区举办第二场,由学术导师彭俞超带领同学们阅读《利息理论》,与同学们畅谈感言,分享体悟。
彭俞超老师从译者、研究利率和利息、民营企业融资贵以及利率高、利息的本质、费雪和《利息理论》、不耐性、利息始于资金供求、从需求端和供给端看利息的本质、供给端和需求端的息差等部分对《利息理论》展开讲解,导读循循善诱,深入浅出,为同学们深入了解本书提供了思路引导。在总结时,彭俞超老师分享了四句口诀:供给看耐心程度、需求看生产技术、风险需收益补偿、中介还捞点好处。最后指出了同学们要立足中国实际,深化对金融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让金融更好地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陶佳雪 会计学院
读完本书后,我对人性不耐有了较为深刻的体会,我总结出它影响利息的方式是:人性不耐的程度高,利息就升高。人性不耐的程度低,利息就降低。论证过程:储蓄是货币的供给者,投资是货币的需求者。如果储蓄得多(消费少),说明更看好现在而不是未来(或者是在为未来做准备),是低度不耐;收入川流向下会使人倾向于选择高度不耐。那么投资借钱的话,就有可能使得供给大于需求,会使利率下跌,也就是低度不耐会产生低利息。随着利息减少,很多人觉得投资划算,又去投资了,所以使得需求上升,当需求逐渐达到和供给一样时,就会使利率达到“使供给和需求相同”的利率点。
反之,如果储蓄得少(消费多),说明对未来有信心,人们花现在一元钱的意愿>花未来这一元钱的意愿(从某种程度上对未来信心大的人认为现在多花一元钱是对未来的投资),那么产生高度不耐;收入川流向上会使人倾向于选择低度不耐。那么投资要借钱的话,就有可能使得需求大于供给,会使利率上涨,也就是高度不耐会产生高利息。
随着利息增加,很多人觉得储蓄划算,又去储蓄了,所以使得货币供给上升,当需求逐渐达到和供给一样时,就会使利率达到“使供给和需求相同”的利率点。
那整体呢?一个国家整体的利率水平,为什么会比另外一个国家高?
我感觉利率最终还是取决于人口、国民的活力和生产力、国家主权是否完整等,这些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林点 金融学院
在我读完这本书后,与其说它是一本有关金融学的、有关利率利息的书籍,我其实更愿意说它是一本哲学或者心理学相关的书籍。他认为收入分为“享用的收入”、“实际的收入”以及“货币的收入”。“享用的收入”比较贴近于我们所熟知的“效用”一词,指的是人们满意的感觉,人们满意的感觉通常是通过一系列事件所带来的;“实际的收入”在文中费雪称之为“我们的生活”,具体指的就是带来“享受满意感觉”的一系列事件,通常而言用生活费用来衡量;而“货币的收入”是从货币角度去谈论收入,指的是人们所得到的货币。这三个收入的层次划分,在我看来其实是费雪关于收入含义的优秀的哲理性思考以及受限于测度计量的一次次妥协。
曾颖 会计学院
《利息理论》(The Theory of Interest)是经济学家欧文·费雪(Irving Fisher)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他在货币与银行学领域的代表作品之一。该书主要研究了利息及其与通货膨胀、投资、风险等概念的关系,对于理解货币政策和投资决策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本书对我的启示是不断修缮和对话的重要性。欧文·费雪在本书中明确提出,对于经济学研究,从不断修缮、从对话中得出共识才是最基本的要求。可以说,经济学的本质范式并不简单,无论作为学科还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学术研究方法,在关键性的方面都需要从不断交流和对话中加以研究和思考。
从个人角度来看,我认为该书能够给我最大的启示便是:我们应该不断地给自己更新,同时注意与同行的交流。这样做不仅能够增进我们自身的知识基础,更能尽可能地接受和学习社会分歧,逐步加深自然和社会现象的理解和把握。
易英豪 金融学院
本书主要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前三篇作者主要在讲“利率是如何被决定的?”,第四篇则是利率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即“利率理论的实际运用和例证”。在“利率是如何被决定的?”这一部分,费雪认为利率取决于主观因素:时间偏好(人性不耐),同时受个体特性(远见、自制、对他人生活的关怀等)的影响。费雪认为利率是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费雪通过利息的第一近似理论(主观)、第二近似理论(主观+客观)、第三近似理论(考虑风险)来系统阐述利率是如何被决定的,这是本书的核心所在。此外,费雪在第四篇通过大量的事实来例证自己的观点。令人印象深刻的有:财货和服务距离最终消费越远,受利率影响就会越大,这也体现了折现的思想。例如:房屋所提供的服务远在未来,受利率影响大;食品提供服务就在当前,受利率影响小。利息有加强贫富分化的作用。当个体重视当前享乐时,越可能出售收获远在将来的耐久型资本(如土地),导致资本转移至特性相反的人手中,而资本的减少又会进一步造成个体不耐程度提高,进而更加浪费,从而越贫穷。这提示现实的我们要有远见,更加自制。在风险对利率的影响部分,费雪指出,风险的存在会提高不安全放款的利率(如穷人的高利贷),同时又会减少安全放款的利率(例如在战争时期,资本家宁愿支付一定的保管费来保管自己的财富,这个保管费实际上是一个负的利率)。总之,在我看来这本书是一本永不过时的经典,其蕴含的哲理和思想值得细细品读回味。最后,祝愿每个人都能做自己一生“享用收入”和“实际收入”的主人,活出自己的“效用最大化”!
曹爱家 经济学院
全书的概念极尽一般化,比如“收入是一连串的事件”、“投资机会是劳动或节欲以预期以后得满足或劳动节约”等等,这就便于启发诸多专业知识外的感悟,比如我们的一生中该如何看待消费和投资,获得更大的幸福(享受收入)呢?首先,不耐的概念或许从某个侧面提示我们应该规避短视,降低不耐。高度的不耐往往伴随着意志薄弱、对未来预期过高、低估风险、陷于投机心理等消极因素,可能会引发过度的超前消费,也是能够潜心等待投资结果的阻碍。其次,费雪是天才经济学家,也同样是哲学大师,告诉我们收入的本质是享受带来的精神满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示我们避免落入消费主义的陷阱。因为消费所得到的精神收入并不来自于消费行为本身,生活费用、货币收入都是享受收入的外衣。在学校旁边公园中春游踏青的“收入”就未必比买一张昂贵的去旅游的票带来的“收入”低,这只关乎一个人的“享受”本身。从这个角度而言,生活费用高而享受收入低,何尝不是另一种贫穷呢?
陈一瑶 金融学院
最近我读了费雪的经典著作《利息理论》,颇有感想。这是本经济学领域的著作,但在对人生的认知方面也给我以深刻启发。推到尽头,我们每一个人,这一生中所产出的身外之物,钱财、房产、名声、地位等等,如果把自身看成一只股票,这些东西都是我们这个人生股票的利息,所以想通了这个,再去看投资的时候就释然了。
选择股票就要去研究公司,要去透彻理解公司,要始终关注公司的盈利能力,时刻关注公司的盈利能力是不是有退化,公司的基本面是不是有改变。那同样推到尽头,对于这只人生股票我们需要去关注的是什么?是我们能不能持续提升自己的能力,能不能持续提升自身的价值,能不能持续保持开放的心态,能不能做到终身学习,甚至在我们死后这些能力还能自己进化!这就是巴菲特说的他们死后10年甚至20年,都不会改变伯克希尔的盈利能力,所以人生的本质就是需要持续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扩大自己的能力圈,这也是我看这本书最大的一个收获,也是我对人生的认知有了一个新高度!
贾华淇 金融学院
正如培根在《读书论》中所说“Abeunt studia in morse”,凡有所学,皆成性格。畅读经典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探析经济运行背后的内在机理和底层逻辑,同时也赋予我们很多人生哲理。此次正好有机会,让我有勇气翻开《利息理论》这本跨越近百年的著作,体会经济理论的奥妙,努力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揭开“利息”的神秘面纱。阅读期间,我常常感叹于作者费雪先生的以下三点,一是他对核心词汇精准的解释,二是他用并不晦涩的语言描述着复杂多变的“利息”,三是作者百年前的文字叙述至今仍然可以对我们的学术乃至生活产生启发。
利息第一、二、三近似理论循序递进,为我们阐释了收入川流的大小、时间形态和或然性的重要性,点出不耐与投资机会对于利率决定的核心作用。延伸至生活中,选择接受教育的意义正是像利息第二近似理论中描述的那样,从众多收入川流中选择的一种,放弃了现在工作的可能收入去投资未来具有更高现值收入的工作。而这个收入并不完全是指传统意义上的货币收入,而是文中所强调的最基本的享用收入。如何选择人生的收入川流,调节时间形态,去做真正有价值的事情,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终身命题。
读书会的最后,彭俞超老师针对同学们的读书分享进行点评,肯定了同学们的精彩发言,并鼓励同学们在阅读的时候积极思考,并选出三位分享读书感悟的“优秀读者”。
“登高望远不可无,不可一日不读书”。彭俞超老师循循善诱的领读与同学们异彩纷呈的分享为我们理解利息的本质提供了另一个视角,使我们从不同角度看到对利息理论的研究,拓宽了认识同学们对利息认识的角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过“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金融活;经济活”。之后,研工部还将继续举办研读经典读书交流会,引导365BET研究生深入研读经典,在新起点展现新作为,在新征程彰显新担当!